歧视艾滋病人 四成人很纠结
艾滋:了解与包容
当我们身边出现艾滋病患者时,许多人会产生纠结情绪。近期湘120健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是否愿意和艾滋病患者一起就餐、进行一般社交接触”的问题时,虽然整体防护意识提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纠结或担忧。
陈谐捷主任,广州市艾滋病定点防治单位的感染一科专家,对此表示关注。他认为,这种纠结情绪主要源于民众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不足。尽管多年来防艾抗艾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强,但科普和宣传的普及程度仍需提高。
关于艾滋病的传播方式,许多人存在误解。例如,担心与艾滋病患者一起就餐时通过接触口水而感染。陈谐捷主任明确表示,这种担忧是多余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要传播艾滋病病毒,对方需要吞下50毫升的口水,这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随着社会性文化的逐渐开放,不确定的性行为增多,艾滋病的传播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等新型方式以及男男性行为给艾滋病的传播带来了潜在风险。陈谐捷主任强调,就风险系数而言,的风险明显大于阴道和,尤其是男男。应尽量避免此类行为,若难以避免,必须采取安全措施。
至于网上热议的“针扎”和“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的问题,陈谐捷主任也给出了明确的解答。他表示,艾滋病病毒在空气中非常脆弱,暴晒下一小时就会死亡。对于“针扎”,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才有可能传播艾滋病,实际上通过此方式传播艾滋病的几率极低。而对于“蚊虫叮咬”,从理论上讲有可能传播,但在实际中根本不会发生,因为蚊虫叮咬是从人体抽出血液,而不是注入血液,且血液量微乎其微,无法达到传播的程度。
WHO的一份公告显示,男性艾滋病患者传给健康女性的概率大于女性艾滋病患者传给男性的概率。对此,广州市艾滋病防治所的王晔副主任医师解释,从生理结构上看,男传女比女传男更容易一些,因为男性射精后精液会在女性阴道内存留更久。
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增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是减少误解和消除歧视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一个包容的社会环境。女性的生理结构与艾滋病、性病感染风险
在艾滋病与性病感染的风险因素时,我们不能忽视女性所处的特殊环境。女性的生殖器官生理结构相较于男性更为复杂,这也使得她们更容易受到艾滋病和性病感染。女性在性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以及在社会中的相对低下地位,让她们更容易遭受性侵害和性器官损害。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女性更容易感染性病和艾滋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需要过分恐慌艾滋病感染。在一项调查中,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日常接触感染艾滋病的几率很低。尽管有41.9%的受访者愿意与艾滋病患者共同生活,但仍有很多人因为担忧艾滋病病毒会通过唾液、握手、马桶垫等方式传播而心生恐惧。
这种担忧真的有必要吗?王晔副主任医师告诉我们,关于艾滋病病毒在干燥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国内外的报道存在差异。但即使病毒在某种条件下短暂存活,除非接触到伤口,否则它并没有传播的机会。HIV病毒不会单独存在于空气中,我们可以安心日常生活,并不需要过分担忧。
王晔医生也分享了他的感触,许多艾滋病病人确诊后展现出的坦诚和善良令人感动。他们可能因为疾病的原因,比正常人更加理性、真诚地对待事物。王医生呼吁大家不要歧视艾滋病人,因为艾滋病已经威胁到每一个人。
王晔副主任医师是感染一科的专家,对艾滋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艾滋病合并结核、真菌感染以及肺部感染的治疗方面。他每周三下午出诊。
(罗英周编辑)(湘120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让我们更加理解女性面临的健康挑战,同时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接触并不会轻易传播艾滋病。在对待艾滋病患者时,我们应该充满同情与理解,摒弃歧视与恐惧。毕竟,我们都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一员,面对共同的健康威胁,我们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