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是旅程而非赛跑
当今社会的孩子们面临着沉重的学业压力,他们的日程表被各种兴趣班和学习班排得满满当当,仿佛赛跑一般,从未停歇。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最近发布的调查中,超过九成的家长认为孩子有必要参加兴趣班,更有五成家长坚信“不参加兴趣班会输在起跑线上”。
这种“赢在起点”的教育理念真的能够如愿以偿吗?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却常常“欲速不达”。一些孩子在学前就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如熟练背诵唐诗,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进入小学后却表现平平,甚至发生学习困难。参与调查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黄娟娟指出,孩子的持续学习和超越能力才是奠定竞争优势的关键,而非早学、多学知识。她建议家长应更多关注孩子的基本思维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纷纷选择报名钢琴、珠心算、英语等早教项目。这些项目因其教育效果明显而备受家长欢迎。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桑标教授却认为,家长不应只把目光停留在学习的结果上。他强调,早期教育应着眼于孩子的感悟与体验,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有序地开展智能开发,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适合其年龄和个性特点的早期教育环境。
兴趣班的学习确实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这些学习班往往占用了孩子休息和游戏的时间。调查数据显示,幼儿每周参加兴趣班的平均时间长达286分钟,这其中还包括大量的作业和练习。过于密集的学习安排导致孩子们无法充分休息和交往,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桑标教授也指出,早期教育未必都要上兴趣班。他认为,亲子同乐的过程也是很好的早期教育。父母应该重视引导孩子充分发展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体验,例如培养孩子的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主动与发展。
孩子们需要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整,家长和教育机构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家长也应该重视与孩子的互动和沟通,以温暖和理解的态度来陪伴孩子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