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脑卒中60%高复发 适当喝酒降低中风风险
2011年我国脑卒中的患病率约为1.88%,相较于1986年的数据,这一数字在短短25年间以每年8.1%的速度增长。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吸烟、体重指数超标、疾病以及房颤等。值得注意的是,卒中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60岁至64岁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劳动力人群占卒中患者的一半,这显示出我国脑卒中的年轻化趋势愈发严重。
深入分析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高同型半胱氨酸、低高密度脂蛋白、房颤以及颈动脉重度狭窄等被列为主要因素。令人忧虑的是,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属于高危人群,比例超过60%。这主要是由于上述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不佳。例如,高血压患者的用药率和控制率均较低;针对高低密度脂蛋白、糖尿病等的管理也存在类似问题。针对房颤和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治疗手段使用比例也远远不足。
关于饮酒对中风风险的影响,适量饮酒对女性可能有益。一项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的研究发现,每天适量饮酒的女性中风几率较低。这项研究由国家心脏、肺、血液研究所资助,研究者观察了长达26年之久。统计数据显示,从不喝酒或极少饮酒的女性中风几率较高,而适量饮用红酒、鸡尾酒或啤酒的女性则显示出较低的中风风险。研究者认为,酒精可能具有预防血栓和动脉硬化的作用。
肥胖也被认为是导致脑中风几率增加的重要因素。胖人的中风发病率是普通人的两倍以上。古代医学家早就注意到肥胖易中风的特点,《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论述。肥胖人士因过食膏粱厚味,可能导致脾胃损伤,湿聚生痰、痰瘀化热,或引发肝风上扰、流窜经络等疾病,从而增加中风的风险。对于肥胖人群来说,控制体重、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尤为重要。
脑卒中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年轻化趋势更是令人担忧。预防和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是降低中风风险的关键。我们也应该关注肥胖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控制体重,以降低中风的风险。金元时期的医家刘完素在其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深入剖析了肥胖与中风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明确指出:“人之肥瘦,源于血气虚实之变化。”在这一观点下,肥胖不仅仅是表象,更是机体内在机能紊乱、新陈代谢失衡的反映。当机体抵抗力因气虚而降低,同时血液粘度因血实而增加时,中风的病理改变便悄然发生。
在元代,朱丹溪对肥胖人中风体质的特点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肥白人多湿。”这里的“湿”,或许可以理解为机体内部的病理产物,也可能是导致中风的一种诱因。这一观点与刘完素的“血气虚实”理论相辅相成,共同揭示了肥胖与中风之间的紧密联系。
到了近代,张山雷医家对肥胖与中风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强调:“肥甘太过,酿痰蕴湿、积热生风。”这意味着过度摄入肥甘厚味的食物,会导致痰湿内蕴,积热生风,最终可能引发中风。他的观点不仅指出了饮食过度对健康的负面影响,还进一步强调了机体内部病理变化的重要性。
从古代到近代,医家们对肥胖与中风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认为,肥胖不仅仅是外表的变化,更是机体内在机能紊乱、新陈代谢失衡的反映。当机体抵抗力降低、血液粘度增加时,中风的风险就会上升。而过食肥甘厚味,更是加剧了这一进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对于预防中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