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变态是心理病还是生理病
性变态这一复杂的现象,其病因至今仍然笼罩在迷雾之中。它可能涉及到生物遗传、心理学以及环境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对于性变态患者而言,他们并非对正常的性活动没有兴趣,而是往往对其心怀恐惧,甚至逃避。他们的性行为往往具有强迫性和反复性,他们在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上可能有所欠缺,但并非时时发作。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他们才会受到扭曲的性冲动的驱使,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案发后,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悔恨和自责。
目前,对于性变态的诊断,尚缺乏明确、客观的标准,这些标准也往往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让我们来深入性变态的各种可能原因。
在生物遗传学领域,尽管研究者们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尚未发现大脑和神经系统中与性变态有直接关联的特定化学物质。激素研究的结果也是矛盾重重,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专家们仍在不遗余力地寻找遗传基因方面的问题。
在心理学领域,性心理障碍的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例如,强迫性人格的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刻板固执、循规蹈矩、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等特点。这些人容易产生强迫性症状、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幼年和早年性心理发展中的挫折或冲突也可能对成年后的性变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环境和社会因素也对性变态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反常的性行为是社会强制和压抑所造成的性心理冲突的结果,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合理的社会环境和个人人格的缺陷可能导致性欲无法正常宣泄,从而引发性变态。
家教是否得当对性变态的形成同样至关重要。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烙印。父母的性观念可能会通过他们的行为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到下一代。例如,异装症的形成可能与父母反复安排孩子穿异装有关。
同性恋的形成也与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同性恋者在孩提时期由于某种遭遇,可能在潜意识中对异性产生恐惧,成年后可能形成心理变态,不愿与异往。有的同性恋者可能在与异往过程中受挫,对异性产生厌恶之情,同时受到同性的诱惑而走上歧途。
以一位男性文艺工作者为例,他出身于梨园世家,从小喜欢扮演女性角色,久而久之动作和神情都女性化了。尽管他成年后结婚并有孩子,但对妻子毫无兴趣,反而对年轻小伙子产生了好感。这再次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要预防和治疗同性恋及其他形式的性变态,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心理卫生原则、道德教育、科学的性知识教育等。性变态患者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来缓解症状。
(实习编辑:闫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