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心理感冒”:自我欣赏 参加活动
每年的春季都是精神心理疾病复发的高峰期,特别是在三到五月间。春天的气息和气候变化会促使大约30%的正常人群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烦躁不安等情绪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引发伤人、酗酒等不良事件。春季心理防护尤为重要。
在民间,有句俗语叫做“黄,痴子忙”,描述的是四月花开时,一些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会达到高峰,表现出忙乱、亢奋甚至躁狂的现象。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一半的精神疾病初次发作在春季,而春季也是精神疾病复发的高峰期。青年躁狂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言语轻浮、寻衅滋事等症状,这在民间也被称为“桃花癫”。
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随着日照时间的延长和空气电离程度的提高,人体内分泌激素和神经递质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诱发躁狂或精神分裂症,也可能使正常人的情绪更加高涨甚至躁动。春季成为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期。
为了预防春季心理问题的发生,我们需要做到五个“好”:
一、睡子午觉,保证好睡眠。充足的睡眠是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先决条件。如果出现难以入睡、睡眠时间缩短、早醒等睡眠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为了养成好的睡眠习惯,我们提倡睡“子午觉”,即晚上11点前入睡,午休时间最好在中午11点到下午1点之间,一般控制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
二、舒缓压力,保持好心情。积极乐观的心态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有力保障。当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情绪低落、消极自卑、烦躁易怒等情绪问题时,要及时寻求帮助,舒缓情绪、减轻压力。
三、自我欣赏,养成好心态。培养良好的心理习惯可以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要正确认识自己,懂得适度地自我欣赏;对不能改变的事情学会欣然接受;淡然面对得失;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用坚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能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养成“一日三省”的习惯,将宽容放在第一位。
四、参加活动,培养好兴趣。兴趣爱好不仅可以丰富日常生活,也可以帮助扩大人际交往,增加交流机会。如绘画、手工制作、跳舞等兴趣爱好,可以转移对自我心态的过度关注,降低对心理异常情况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提高自我肯定和自信心。
五、清淡口味,多吃好食物。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可以通过改变血液中某些神经递质的浓度来影响人的情绪。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可以选择一些食物来辅助缓解情绪,如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可以提高警觉能力,碳水化合物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清淡的饮食可以使人性情温和。
好的睡眠、好的心情、好的习惯、好的兴趣和好的食物,这五个方面相当于打了一剂心理预防针,能够让我们舒心度过春季,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在享受春天的也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做好心理防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