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妈妈别怕踩到哺乳雷区
关于乙肝产妇能否哺乳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最近一项研究为我们带来了好消息。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产妇来说,母乳喂养不再是禁忌,而是被鼓励的选择。
我国是乙肝感染的高发地区,每年都有大量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以往,对于是否应该鼓励这些产妇进行母乳喂养,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话题。但现在,随着研究的深入,证据显示,在特定条件下,母乳喂养并不会增加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
一项的研究表明,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够显著降低母血中HBSAg滴度,进而减少新生儿宫内感染的机会。对于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婴儿,在特定的时间点进行表面抗体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婴儿的抗体阳转率并无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在采取了一定的免疫措施后,乙肝病毒携带的产妇可以安全地进行母乳喂养。
虽然乙肝患者的乳汁中可能会检测出HBsAg,从而有可能传播乙肝病毒,但母乳喂养的好处是无法否认的。研究数据显示,母乳喂养和奶瓶喂养的乙肝病毒传播率并没有显著的差别。相反,母乳喂养还有可能帮助婴儿更快地清除乙肝病毒。在婴儿出生后24-48小时内,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大大降低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产妇的乙肝病毒复制指标如HBV DNA呈阳性,或者乳头出现损伤、溃疡等症状,那么此时不宜进行母乳喂养。为了确保安全,建议在哺乳前对双手进行消毒。
关于母血中乙肝病毒DNA与乳汁中病毒水平是否一致的问题,专家表示,这两者并不一致。目前尚未有确切的方法可以检测乳汁中是否含有乙肝病毒。无法简单地通过检查母血中的乙肝病毒DNA来判断是否可以进行母乳喂养。
对于“大三阳”的母亲能否哺乳的问题,只要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接受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的注射,就可以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明确规定了这一点。
曾经有专门的实验过乙肝病毒与黑猩猩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当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通过胃管注入黑猩猩的胃内时,黑猩猩并不会因此发病。如果用牙刷刷拭黑猩猩的牙龈后,再将病毒血液涂抹在受损的牙龈上,黑猩猩就会感染病毒。这一结果清晰地表明,病毒是通过破损的牙龈黏膜进入血液而发生感染的。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对于新生儿而言,母乳喂养并不会增加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庄教授指出:“只要新生儿在出生后立即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母乳喂养与非母乳喂养的婴儿感染病毒的危险性并无差异。”这一观点得到了多项研究的支持,并在学术界达成共识。世界卫生组织也多次强调母乳喂养对婴儿成长的重要性,鼓励母亲尽可能进行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不仅有助于婴儿的发育,还能减少其发病几率。
关于乙肝病毒的传播问题,有一个观点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是否应该给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此问题,答案已经明确且无需争议给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无科学依据。事实上,这种做法并未被美国、欧洲、亚太以及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或相关共识所推荐。对此,庄教授进一步强调:“我国虽然是乙肝大国,但乙肝患者同样可以结婚生育。重要的是在婚前告知伴侣并采取预防措施。”因为乙肝病毒不仅通过血液传播,还可能通过亲密接触如等方式传播。健康的一方在婚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并产生抗体后再结婚。对于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生育时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下一代,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母亲体内的病毒数量并降低其传染性。具体措施包括给新生儿注射疫苗等以达到阻断母婴传播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母婴阻断仍不能完全保证阻断所有传播,因为还存在宫内感染和个体差异等因素。对于HBsAg阳性的母亲不建议进行母乳喂养,因为乳汁中的病毒有可能对婴儿造成感染。在保护婴儿健康的我们也应该尊重和理解这些母亲的选择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