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的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是一种特殊的免疫状态,当免疫系统无法正确区分自身成分和外来物质时,就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在肝脏疾病中尤为显著。
其内在机理在于,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对外部入侵的抗原产生应答,同时抑制对自身成分的应答。但在某些情况下,如病毒感染或组织细胞发生抗原性改变等,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某些因子可能改变抗原提呈细胞处理抗原的方式,将自身反应性T细胞激活,进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被激活的T细胞无法进行有效的特异性免疫识别。
在肝脏疾病中,自身免疫性是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一些典型的肝脏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其发病与自身免疫性有关。而在更多的肝脏疾病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身免疫现象。特别是在病毒性肝炎中,自身免疫应答参与肝细胞损害机制,丙型肝炎最为显著。在乙型肝炎中,虽然自身免疫现象较为有限,但其意义尚未完全明确。
肝脏的自身抗原在自身免疫性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些抗原包括细胞核、平滑肌、胃壁细胞、肝肾微粒体等,针对这些抗原产生的自身抗体可以导致肝细胞损伤。肝特异脂蛋白(LSP)也是重要的自身抗原之一,无论患者是否为急性或慢性肝炎,都可能检出血清抗LSP活性。
肝细胞膜抗原也是另一种肝自身抗原。研究表明,抗肝细胞膜抗原不能与完整的生活细胞膜结合,只与细胞膜破损后暴露的成分反应。
自身免疫反应中,自身抗原可以刺激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也可以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增殖应答。在免疫保护良好的个体中,只对个别肽段有高度特异反应;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可以对多个肽段产生反应。对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激活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改变抗原提呈细胞处理抗原的方式,或者通过非专业性抗原提呈细胞(如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肝细胞)实现。
在慢性乙型肝炎中,也存在自身免疫现象。除了对肝自身抗原的应答外,还可能对其他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这些自身抗体可能针对肌动蛋白、小管蛋白、肌凝蛋白、双链DNA等。在HBV相关的慢性肝病患者中,IgG、IgA和IgM血清水平都会有所增高。
慢性乙型肝炎中的自身免疫现象
尽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检测出自身抗体,但真正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的患者并不多见。这些患者中被检测到的抗LSP和抗肝肌动蛋白抗体,其存在与疾病的活跃程度密切相关。这些患者还表现出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活性(ADCC),其中K细胞的毒性需要依赖于复合物中的HBV抗原。相较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的自身免疫应答似乎具有不同的发生机制。
在HBsAg阳性的慢性肝病患者中,针对LSP反应的T细胞并不常见,可能由特定的HB抗原T细胞提供辅助。B细胞作为抗原选择的APC,在此过程中获得特定的T细胞辅助。这一复杂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自身免疫参与的部分。这一过程包括HB抗原作为自身抗原的半抗原性质,与B细胞的识别、复合物的形成、内在化、酶解,以及两种抗原表位与HLA-Ⅱ分子的结合等步骤。这些步骤最终激活T细胞,刺激B细胞的克隆扩增,产生自身抗体。
抗细胞膜抗体可引起肝细胞损伤,而抗独特型抗体则起到限制免疫反应损害的作用。在自限性的肝炎和非活动性的慢性乙型肝炎中,有针对自身抗体的抗独特型抗体存在,而在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时,这种抗体则缺失。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疾病阶段自身免疫反应的不同强度。
关于自身反应性T细胞应答,Th1型细胞因子激活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自身免疫表现的一个机制。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对HB抗原和自身抗原的交叉反应性应答可能引发界面性炎症的自身免疫机制参与。值得注意的是,尽管HBsAg阳性的慢性肝病患者的T细胞对LSP的反应增殖不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显著,但由于HB抗原特异的T细胞提供辅助,B细胞作为抗原选择的APC获得特定的T辅助,因此自身抗体应答相对明显。
自身免疫与干扰素治疗的关系也引起了关注。干扰素α(IFNα)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常用药物之一。在某些情况下,IFNα治疗可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这是其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尽管有些报告显示应用大剂量IFNα的患者会出现自身抗体并对治疗反应较差,但多数专家认为有无自身抗体对IFNα治疗的效果并无显著差异,并不是治疗的禁忌证。对于偶尔检测到自身抗体的患者,可以在密切观察下谨慎使用IFNα,一般都能完成治疗疗程。
(实习编辑:李杏)这篇文章深入了慢性乙型肝炎中的自身免疫现象及其与干扰素治疗的关系,希望能为理解这一复杂疾病提供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