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研发不缺“中国制造”
今年是我国实施免疫规划的第三十年,对于这三十年我国预防性疫苗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有幸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赵铠。
赵铠院士表示,我国实施的免疫规划在防病作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预防用疫苗是应用天然的或以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获得的微生物或其具免疫活性成分的生物材料制备的,用于预防人类疾病。特别是对于人为传染源且没有动物宿主的一些传染病,例如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疫苗的作用更为突出。
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前,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在我国常年流行。上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对这些疾病进行有计划地免疫接种。随着接种率的提高,这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例如,为消灭脊髓灰质炎,除了常规免疫外,我国还实施了每年两次的强化免疫。如今,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未发现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感染的病例。
赵铠院士还谈到了我国疫苗研发的优势和差距。他表示,我国疫苗研发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我们先后研发了多种针对乙肝、甲肝、流感等疾病的疫苗以及麻风腮联合疫苗等多联多价疫苗。我国疫苗研发的另一大特色是细菌类亚单位疫苗的研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疫苗研发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我国有众多的疫苗生产企业,可以生产多种疫苗,但在新研发的品种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约有十年。尽管如此,我国正在加大对疫苗研发的投入和研发力度,以期在未来的疫苗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他还提到人们对疫苗的认识逐渐深入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因为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预防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他希望未来我国能够在疫苗研发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过去的疫苗定义相对简单,仅仅被视为一种能够激发抗疾病免疫力的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那时,免疫接种的目的也仅限于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疫苗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的出现,让灭活和减毒的概念逐渐模糊,疫苗的范畴也得以拓宽。
现代疫苗,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灭活或减毒理念。它们通过注射或黏膜途径接种,能够激发人体针对致病原的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这些疫苗不仅包括蛋白、多糖、核酸等,还涵盖了活载体或感染因子,能够赋予受种者强大的保护力,甚至直接消灭致病原。
从技术开发的角度看,DNA重组技术的崛起为疫苗研发注入了新的活力。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工程,将编码目标抗原的基因与载体质粒重组,然后转入受体中使其表达。从这些表达中提取的蛋白,就可以制成疫苗,如我们熟知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除了技术路线的拓展,联合疫苗的研发也成为另一大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已经成功研发出可以预防六种疾病的联合疫苗,而在我国,尽管也有麻风腮三联疫苗等可以预防多种疾病的联合疫苗,但其数量仍然有限。随着我国的免疫规划不断扩大,儿童需要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次数也在不断增加。这不仅让孩子们在小小的臂膀上留下无数针眼,也让家长们频繁奔波于接种点,这无疑影响了人们接种疫苗的积极性。研发更多种类的联合疫苗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减少接种次数和儿童的痛苦,还能提高疫苗的接受度和覆盖率。
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对疫苗的认知和开发技术都在不断提高。从基因工程疫苗到联合疫苗的研发,无不展现了人类对于战胜疾病的决心和智慧。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疫苗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突破,助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