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致病因素知多少
慢性胃炎的神秘面纱尚未完全揭开,其病因可能源于物理、化学及生物性等有害因素长期作用于易感人群。这种病症的病理表现以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而胃腺体则保持完整。
1. 食物与药物的影响
浓茶、咖啡、油炸或辛辣食品以及各种佐料,如同催化剂般促进胃液分泌,可能使原本胃炎的症状加重。长期服用的药物,如阿斯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虽然可能引起糜烂性胃炎并在几天内自行愈合,但长期服用可能引发慢性组织学改变甚至形成更严重的并发症,如胃穿孔等,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体中。
2. 吸烟与饮酒的关联
吸烟对慢性胃炎的影响不容忽视。严重吸烟者的慢性胃炎发病率明显上升,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有40%可能发生胃黏膜炎症。而长期嗜酒者更易出现浅表性胃炎,若不及时戒酒,可能进一步发展成萎缩性胃炎。但也有观点指出,饮酒与胃炎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3. 幽门螺杆菌(Hp)的角色
胃腔中高浓度的胃酸使得普通细菌难以生存,但Hp却能在这种酸性环境中生存并长期寄生。Hp能抵御胃酸侵蚀的原因与其体内的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有关,这一反应使得菌体周围呈现局部中性环境。目前普遍认为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其致病机制与Hp的直接侵袭、代谢产物及分泌毒素、自身免疫损伤等因素有关。
4. 免疫因素的影响
胃黏膜萎缩伴有恶性贫血的患者中,约有80%-90%的患者血液内因子抗体为阳性。胃体萎缩性胃炎常可检测到壁细胞抗体(PCA),这些说明胃炎特别是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免疫因素紧密相关。
5. 十二指肠液反流的问题
正常情况下,胃的节律性收缩有助于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并防止十二指肠液向胃内反流。但老年人胃肠道肌纤维的退行性改变可能导致胃肠运动减弱,影响食物的消化与胃排空。胃幽门括约肌的退行性改变和功能紊乱也容易引起胆汁反流胃腔。胆汁中的生黄脱氧胆酸可能对胃粘膜造成损害。
6. 疾病引发的胃粘膜损害
除了上述因素外,慢性胃炎还可能由其他疾病引发,如缺铁性贫血、低酸性胃炎等。肝炎、尿毒症、糖尿病等疾病也可能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
7. 经内分泌紊乱引起的胃炎
神经内分泌系统在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保持内环境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衰老不仅影响自身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还可能对全身脏器功能和内分泌稳定造成重大影响,从而影响胃黏膜健康。
8. 年龄因素和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
慢性胃炎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增加,肠腺化生、幽门腺化生和萎缩性改变的程度也会增加,范围扩大。老年人的胃健康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随着年龄的增长,胃局部血管可能出现粥样硬化,同时胃黏膜也会出现半生理性的退行性改变。这些变化导致胃黏膜营养不良,分泌功能以及屏障功能减弱,为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胃黏膜的营养因子,如促胃液素、表皮生长因子、尿抑胃素等,是保证胃黏膜健康的重要因素。当这些营养因子缺乏,或者胃黏膜的感觉神经终器对它们不再敏感时,胃黏膜便开始萎缩,严重影响胃的正常功能。
除此之外,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的失衡也是导致胃黏膜萎缩的重要因素。胃粘膜的完整性依赖于细胞的增殖与死亡之间的平衡,当细胞死亡增加或增殖减少时,便会破坏这种平衡,引发粘膜萎缩。而细胞凋亡作为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其数量的增加往往与HP感染、NSAIDs类药物、酒精、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胃粘膜细胞凋亡增加,打破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之间的平衡,从而引发萎缩性胃炎。
遗传因素、缺铁性贫血、铅接触、放射线照射以及其他细菌或肝炎病毒感染等,也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害,诱发萎缩性胃炎。这些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在一个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社会中,保护胃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老年人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胃健康状况,定期进行胃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有害因素,也是预防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