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艾滋病患者零距离
今年47岁的王克荣,作为我国感染中心副主任护师,自中专毕业后便踏上了护理之路。长达25年的岁月里,她默默地在平凡岗位上奉献,用专业知识和真挚爱心为超过5万名传染病人带去温暖与希望。她的故事,如同一束光芒,在护理领域中闪耀。
手机中存着的700多个艾滋病病人的号码,是她对患者承诺的见证。24小时为患者开通,随时准备接收患者的电话和短信,提供咨询和服务。有一次,北京地坛医院接收了紧急救治任务,王克荣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严密的防护服和双层口罩的保护下,她与死神赛跑,为患者争取生的希望。下班后,她最渴望的便是休息,然而一次深夜的短信铃声,打破了寂静。一位艾滋病患者小周发来短信,表达了濒死的感觉。王克荣迅速回复,通过短信交流,成功帮助患者度过了生命的难关。
王克荣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更关心他们的心理状况。当患者小刘在人生重要时刻被查出艾滋病抗体阳性时,他的反应引起了王克荣的注意。王克荣不仅每天与他通电话,还带他亲身体验了河南艾滋病村的艰苦生活。在那里,小刘看到了农民艾滋病感染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最终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病情。在王克荣的鼓励下,小刘与家人坦诚相告,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婚礼如期举行。现在的小刘在一家公司的帮助下,正计划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王克荣的贡献不仅在于她的医术和爱心,更在于她的榜样力量。在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她与同事们共同工作,使得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从几十人发展到上万人。这个组织在王克荣等人的努力下,得到了的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曾有一次,中央总***胡锦涛亲自来到“红丝带之家”,与医护人员、患者和志愿者亲切交流。这是对王克荣和其他医护人员极大的鼓励和肯定。
王克荣不仅关心患者的身体健康,更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和社会融入。她与同事们为门诊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关怀和服务,积极解决患者的个人困难。她为贫困艾滋病病人自发捐钱捐物,总价值约8000余元。她还开办了多期感染者及家属培训班,培训人数达600余人次。这些努力不仅增加了艾滋病患者及家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使他们正确认识艾滋病,还让感染者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从事护理工作的25年间,王克荣护理过的肝炎、艾滋病、出血热等27种类型传染病人超过了5万。她倾听病人的诉求,积极给予帮助,与病人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她的付出和成就让她认识到一名护理人员的价值所在。
在炼钢厂的车间里,有一位英勇的车间主任老李。他的故事始于一次普通的钢铁回收工作。在熔钢炉里投入废旧钢铁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枚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日军,误落熔钢炉内,引发了爆炸。在千钧一发之际,为了救同事、保护设备,老李毫不犹豫地冲入火海,最终却被烧伤。
在抢救老李的过程中,以及后续植皮和肢体功能恢复的手术里,他接受了大量的血浆。在哪次输血浆过程中造成了艾滋感染,谁也说不清楚。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一般人可能会心生绝望,但这位面容虽被烧伤的老李依然坚强地与病魔抗争着。护理老李的王克荣,一直被他英勇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在她眼中,老李不仅是英雄,更是值得所有人尊重的斗士。即使是面对与其他病人不同的困境,王克荣也没有丝毫畏惧和歧视。
自2002年8月以来,“红丝带之家”在河南艾滋病高发村里设立了医疗点。王克荣先后30次深入乡村,与那里的农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她和同事们肩负着宣传艾滋病相关知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走访病患家庭、提供医疗支持等重要任务。她们将防治知识、治疗药物以及患者应有的权益普及给村民,让他们了解如何预防艾滋病,消除对艾滋病人的焦虑与歧视。
王克荣坚定地说:“我要告诉更多人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告诉世人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人们对它的无知和对患者的歧视。当知识普及,恐惧便会消散。”她的信念和行动,不仅为艾滋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群体,关爱每一个生命。
让我们携手,共同关注艾滋病,关爱每一个生命。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每一个微小的努力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让我们跟随王克荣的脚步,为防治艾滋病贡献一份力量,共同创造一个无歧视、充满关爱的世界。
(实习编辑:吴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