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中医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对免疫系统的认识:早在古代中医典籍《素问刺法论》中就有深刻的阐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而《素问评热病论》进一步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的邪气指的是各种致病因素,而正气则代表我们体内抵抗这些致病因素的力量,包括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各个方面。
深入了解这一理念,我们可以认识到,当我们的正气旺盛时,即使面临邪气的侵袭,由于正气能够抵御邪气,我们的身体仍能维持平衡,不会生病。一旦正气相对不足,邪气便有机会侵入,打破身体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正气的强弱成为患病的决定性因素,其调整阴阳、维护机体健康的作用与现代免疫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中医的脾不仅包括我们常说的,还涵盖了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肾则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紧密相连。而肺和肺气则与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有关,扮演着机体的屏障角色。肺、脾、肾三脏的功能状况直接影响免疫功能,当这些脏腑出现虚弱时,容易导致邪气的入侵。例如,脾虚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功能低下时,通过健脾益气法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免疫功能。
再深入到具体疾病如艾滋病,我们可以从《素问评热病论》中找到病因的线索:“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艾滋病的发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病因多源于放纵欲望、耗伤真阳,导致正气亏虚,易于感染“疫毒”。这一“疫毒”之邪还可以通过血液及其制品传播,甚至由母体传至婴儿。关于“疫毒”的起源,学者们众说纷纭,有源自非洲、美洲的观点,也有认为是伴随西方同性恋产生的疾病。
在病机方面,现代医学认为艾滋病毒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病原体。该病毒主要侵犯血液、、淋巴系统等,导致人体辅助T淋巴细胞数目锐减,使机体抵抗各种病原体能力极度低下,最终引发感染而死亡。中医则将该病的病理机制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的演变过程。前者主要是卫气营血功能失常导致的三焦脏腑病变;后者则是气血阴衰或虚实夹杂的转变。
“疫毒”之邪的入侵,首先影响的是卫分病证,若伴随湿热秽浊之邪,则可能出现口腔溃疡、糜烂等症状。病情恶化时,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失衡,“疫毒”之邪不但加重脏腑虚损,还可能导致虚劳转为逆证。临床表现为肉脱骨痿、元气衰败等严重症状。
在此提醒广大读者,面对健康问题,我们应保持警惕并寻求专业意见。如有关于艾滋病的疑问或担忧,可以通过湖南健康(湘120)的艾滋病专家免费咨询热线获得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