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攻击性强怎么办?
案例观察:两岁半的浩浩与小伙伴嬉戏时,频繁出现咬人、打人的行为。浩浩的奶奶采取轻微惩罚的方式,轻轻打他并说:“这孩子像妈妈一样,发起脾气来六亲不认,连我都难免被咬。”奶奶认为这种体罚是教育,但浩浩的行为并未改善,反而愈演愈烈。奶奶选择让他暂时避开小伙伴。
心理一: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常令家长生气,并可能采取暴力手段制止。这种做法可能给孩子传递错误的认知若他人有错,即可攻击。孩子易从环境中模仿行为,如家长、同伴和电视等。浩浩奶奶的“以暴制暴”可能加深孩子的错误认识,使不良行为更加严重。
专家建议:家长应耐心与孩子沟通,了解事情原委,并教导正确处理方式。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孩子礼貌和谦让的习惯,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例如,在动物园观看动物时,让孩子学会关心和保护生命。家长在孩子面前应营造温馨、安全的氛围,避免互相攻击的行为,以减弱孩子的攻击倾向。
心理二:当问题出现时,家长常将其归结为“遗传”,认为是孩子天性的结果。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找借口,是一种“外归因”的做法。长期如此,孩子可能变得不负责任,认为错误与他人有关。“遗传论”暗示行为不可改变,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
专家提醒:孩子的可塑性很强。遗传只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正确的教育和方法至关重要。家长应自问:“孩子的行为何时开始?”“是否受家长影响?”等,以了解问题的根源。只要家长付出爱心和耐心,使用恰当的教育方法,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就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父母,而应维护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心理三:当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冲突时,家长可能会为了保护孩子或避免与其他家长冲突而限制孩子的社交活动。这种做法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隔离孩子会阻碍他们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如建立关系、解决冲突等。在与同伴交往中,孩子能体验快乐、获得归属感。长期隔离可能对孩子的认知、思维、情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心理专家建议:家长应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社交时间。像浩浩的情况,可以短期限制他与伙伴交往以作惩罚,让他意识到同伴的重要性,但不可长期隔离。家长在孩子交往时,应观察他们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并一起分析。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发展出解决冲突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赢得朋友并健康成长。
最终建议家长采取温和而持久的教育方式,既不过于严厉也不过于放任,让孩子在理解与关爱中健康成长。(实习编辑:邓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