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说一套做一套?
深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会发现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并非总是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牢固。以一位宣称自己非种族主义者的个体为例,他的言语可能透露出无比坚定的立场,他的行为却可能透露出不同的故事。这种表里不一的现象,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就已引起了社会学者的关注。
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学教授Richard LaPiere和他的中国朋友在穿越加州的旅行中,体验到了人们对中国人存在的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尽管当时的媒体报道充斥着对中国人的偏见,但在他们访问的绝大多数餐馆和旅店中,他们受到了礼貌的接待。这一经历让LaPiere开始思考:人们的真实态度和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差异?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LaPiere设计了一份问卷,发送给之前访问过的餐馆和旅店,以及附近类似的场所。问卷的核心问题是:“你愿意在你的场所接纳中国人吗?”令人震惊的是,绝大多数的回答者选择了“否”,表明他们不愿意接纳中国人。这一结果无疑让LaPiere大感惊讶,因为他在实地体验中感受到的友善和接纳,与问卷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情况并不是孤立的。许多心理学家同意LaPiere的观点,认为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紧密。人们在回答关于态度的问题时,往往会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某个群体的刻板印象或偏见,而非真实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表现出来的行为可能和他们的态度大相径庭。
这项研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批评,但其中一个核心观点得到了后续研究的支持:在许多情况下,人们的言行并不一致。这引发了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深入研究,试图找到人们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关键因素被揭示出来,包括社会规范、态度的可通性以及行为的知觉控制等。
尽管关于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和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人们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下,他们的行为和态度确实存在分歧。这种分歧揭示了人类心理的一种复杂性和矛盾性。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往往受到刻板印象和偏见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可能会阻碍我们理解和接纳他人的真实面貌。我们需要更加审慎地看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以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