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常见的误区 如何护理腹泻宝宝
生活中的一种常见情境,让我们关注到那些忧心忡忡的爸爸妈妈们。当宝宝出现腹泻时,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担忧。今天,我们来为大家揭开关于小儿腹泻的一些认识误区,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应对这一常见状况。
误区一:宝宝一拉稀,就一定是生病了。
实际上,对于小婴儿来说,腹泻的现象并不罕见,尤其是在母乳喂养的情况下。母亲饮食的改变、外界环境的变化等都可能影响到宝宝的大便。在发现宝宝大便有点稀时,不要急于认定是腹泻,并立刻给宝宝用药。先观察一下,看看是否是因为母乳或辅食造成的。
误区二:限制饮食,认为拉稀是病从口入。
在面对宝宝腹泻时,家长常常限制宝宝的饮食,尤其是限制饮水。婴幼儿正处于身体与大脑的快速成长期,腹泻时身体已经失去了一部分营养,如果再不给予足够的水分和营养,只会加重宝宝的病情。很多腹泻的孩子因为处理不当,导致了“饥饿性腹泻”的发生,使腹泻症状持续存在。
误区三:治疗腹泻最重要的是吃药打针。
药物治疗并非治疗宝宝腹泻的唯一方法。口服补液、食物疗法以及精心护理在腹泻治疗中都具有关键作用。某些药物对于宝宝脆弱的肠道来说难以吸收,反而会增加肠道负担。打针输液也不一定是治疗宝宝腹泻的最佳方式。更重要的是家长的护理和饮食调整。
误区四:习惯性思维,既然有“炎”就应该使用抗菌素。
这是滥用抗菌素的典型代表。乱用抗生素来治疗婴儿腹泻是造成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婴儿肠道内的菌群正在建立过程中,容易被外界因素破坏。一旦内环境被破坏,恢复起来将非常困难。只有在医生确诊为细菌性腹泻的情况下,才应使用抗菌素,并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误区五:宝宝一拉稀,父母就立即自行给药。
一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腹泻,就立刻自行给药,这些药物可能来自之前的剩余药物、网上查阅的信息或药店的推荐。不恰当的医药处理会导致频繁更换药物和人为的药物耐受。
其实,每次腹泻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都可能不同。家长并非专业医生,无法准确判断和辨别。当孩子出现腹泻时,最好是去医院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不要仅仅盯着止泻药,觉得一种不管用就马上换另一种,这样既浪费钱财,又让孩子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要记住,止泻是结果,不是病因,应该治本而非仅仅止泻。小儿腹泻的护理之道:如何正确引导与细心照顾
每个家长都难免会遇到孩子腹泻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做出正确的护理,是我们每一个家长都需要了解的知识。那么,当小儿出现腹泻时,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护理呢?
当宝宝腹泻不止时,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即送往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在喂养方面,必须缩短喂奶量,减轻肠胃负担,帮助宝宝缓解腹泻带来的不适。
接下来,关于孩子腹泻时的水分补充,更是关键。对于年龄在两岁以下的儿童,每次应补充50ML至100ML的口服液,每天的总摄入量应大于500ML。而对于年龄大于两岁的儿童,则应尽量鼓励他们多喝水,每天的饮水量要多于1000ML,甚至更多以满足身体对水分的需求。
腹泻的孩子由于排泄频繁,很容易导致肛门周围皮肤的损伤。父母们需要特别注意勤换尿布,每次排泄后都要用清水清洗屁股,并吸干水分,以避免皮肤受损。
当涉及到给宝宝用药时,父母们更是要格外小心。用药不当可能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从而加重腹泻。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父母们还需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发展。根据宝宝不同的病情,可以选择具有消食化积、疏风散寒、清热利湿、健脾温肾等功效的药物。如丁香、肉桂、葛根、吴茱萸、白术等多种中药都具有此功效。也可以考虑使用外用药物,如每天给孩子脐部外贴一贴丁桂儿脐贴,配合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对于小儿腹泻,父母们既要保持冷静,又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护理。除了及时送医治疗外,还要注意喂养、水分补充、皮肤护理以及药物使用等方面,全方位地照顾孩子,帮助他们度过这段困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