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的7个误区不要碰触
深入了解肝炎,走出认识的误区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对肝炎存在许多误解和认识不足,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就医行为,也阻碍了肝炎的防治工作,甚至导致对患者的歧视。今天,我们要一起肝炎的七个常见误区,并努力走出这些误区。
误区一:凡是肝炎都具有传染性,只要接触肝炎病人就会被传染。
事实上,肝炎分为病毒性和非病毒性肝炎。已经确认的肝炎类型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并非所有肝炎都具有传染性,而且并非一接触肝炎病人就会被传染。例如,甲型和戊型肝炎通过消化道传播,而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则通过母婴垂直、血液、体液、注射及性接触等途径传播。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肝炎的传染性,不要过度恐慌。
误区二:“大三阳”好而“小三阳”不好。
“大三阳”和“小三阳”只是乙肝五项检测中的不同结果,并不能简单地判断病情的好坏。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轻重取决于肝功能等指标,而传染性大小则与血中病毒载量有关。在抗病毒治疗中,即使大三阳变成小三阳,如果HBVDNA仍然阳性,仍然表示病毒活动。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大三阳和小三阳,不要盲目恐慌。
误区三:对于病毒性肝炎,如果保肝能使肝功正常,就没必要抗病毒治疗。
病毒性肝炎的根源在于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保肝治疗只是对症治疗,转氨酶降至正常并不意味着慢性肝炎已经治愈。病毒仍然潜伏在肝细胞内,随时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抗病毒治疗才是最重要的治疗。只有把病毒长期抑制,才能避免其对肝脏的破坏。
误区四:既然不能彻底清除乙肝病毒,就不要抗病毒治疗。
虽然彻底清除乙肝病毒较为困难,但我们可以通过长期抑制病毒来达到治疗目标。只要病毒被抑制,就不会对肝脏造成破坏,患者的病情就能稳定。有效的抑制病毒是有益的、必要的。
误区五:乙肝抗病毒治疗不能停药是产生了依赖性。
乙肝抗病毒治疗是长期的,这并不是对药物的依赖,而是为了保持已获得的疗效而不停药。如果治疗无效,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停药,不会出现任何戒断症状。这和一些***的依赖性是完全不同的。
误区六: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没有不舒服就不必去医院检查。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误区。慢性乙型肝炎经常是在静悄悄地引起肝细胞损害、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肝癌。一旦发现有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就要与医生建立良好的联系,定期到医院检查肝功及病毒学等各项指标,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治疗。不要因为工作忙或没有不适而忽视检查,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肝炎,走出认识的误区,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肝炎。解锁乙肝携带者的生育困惑:了解真相,勇敢生育
乙肝携带者长期背负着怕遗传给孩子的担忧,从而放弃生育计划。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慢性乙肝是传染性疾病而非遗传性疾病。对于乙肝携带者而言,通过有效的母婴阻断方案,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生出健康的宝宝。这一重要信息,务必引起乙肝携带者的重视,并咨询妇产科及肝病专科专家,实施科学的母婴阻断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肝炎患者可能会陷入一些护理误区。以下是三个常见的错误观念:
误区一:道听途说,自作主张
一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过于依赖他人的治疗经验,听到某种药物有效就盲目使用,听到另一种药物无效就排斥。实际上,药物的效应和毒副作用因人而异。患者应在资深医生的指导下,按照疗程服药,并定期复查、复诊。这样才能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误区二:心理负担过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由于担心病情恶化,往往心理负担过重。虽然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癌有一定关联,但发展为肝癌的比例并不高。患者应正确看待这一风险,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过度焦虑只会影响预后,对病情毫无益处。
误区三:盲目忌口
民间流传着患病要忌口的说法,一些人轻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能吃鸡肉、羊肉、鱼肉等。导致一些患者胡乱忌口,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疾病康复。还有一些患者为了治疗肝病,过度进补,结果出现严重的脂肪肝。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观念带来的不良后果。
作为肝炎患者,应该摒弃这些错误观念,树立科学的护理观念。在饮食方面,应遵循医生建议,合理搭配营养,确保身体健康。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这样才能更好地战胜疾病,享受健康生活。通过了解真相,摆脱误区,我们可以为乙肝携带者带来更多的生育希望和日常生活质量提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