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和接受被拒绝都需勇气
小张是一位素来以厚道著称的公务员。平日里他总是平和待人,仿佛从未有过烦恼。有一天他终于向朋友吐露心声:“我并非你们所想象的那般快乐。我总是难以拒绝别人的请求,害怕拒绝会伤害到他们,常常违心答应。我不想再这样刻意讨好他人,因为那样让我觉得自己受到了委屈。但我始终无法说出那个‘不’字,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生活中,像小张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同样面临着社交焦虑的困扰。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讨好他人的经历。我们或许都曾为了被表扬、被重视、被奖励而主动讨好他人,这是人在社会中的无奈,也是成为社会中一员的必经之路。
人际中的讨好包含着双重含义:一方面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讨好;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讨好建立情感联盟,避免冲突,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讨好他人有其积极作用。过度的讨好也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像小张那样心中有苦却难以言表。在他不得不讨好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内心冲突和人际交往的不安全感。
判断一个人在社交中的心理成熟度,关键在于他能否自如地对别人说“不”,能否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能否承受他人的拒绝。能够说“不”和接受被拒绝,都需要自信和勇气。
那些无法拒绝、也无法自如提出要求的人,他们害怕被别人拒绝,这种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被拒敏感”。他们总是热心助人,口碑良好,别人喜欢向他们寻求帮助,但内心的苦楚只能自己承受。这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社交焦虑。
害怕说“不”的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基于自己主观感受对他人心理的观察和投射。说“不”并不一定会伤害到别人,而是自己内心无法承受被拒绝的打击,所以担心别人也无法承受拒绝。这种心理情结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是厚重而脆弱的自尊。东方哲学、文化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如中国的儒家文化中的“三纲五常”,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耻近乎勇”等观念,都强调了做人的礼仪和节气,高度重视“面子”。这种文化背景下,有些人因为个性懦弱、内心自卑而在讲究面子的环境中倍感压力,备受人际焦虑的折磨。他们活在别人的印象中,其自我概念建立在他人评价之上。在交往时,他们高度关注他人的行为反应,包括他人的需求。如果满足了别人,就会获得好评和认可,从而肯定自我。这种自我肯定源于他人的肯定,使他们无法给予否定,即害怕说出“不”。因为否定他人就意味着否定自我,这会让他们失去自我肯定的来源。他们在压抑自我、有求必应的讨好中,感受到了存在的价值。由于讨好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的他们必然会逐渐产生拒绝别人的愿望但他们无法抗拒内心的弱小和不安全感无力承受被拒绝的后怕同时又不愿丧失他人的好评和好感唯有通过讨好才能肯定自我免除社交焦虑。他们的心理现实是面临自尊(面子)与内心自由之间的矛盾冲突通常他们宁愿忍辱内心也不愿丢失面子。从酒席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面子的重要性:为了面子可以牺牲身体即使不胜酒力也要硬撑下去这足以说明在人际社会中拒绝他人是何等的困难。
害怕说“不”的心结,源于人们对重要他人的依赖,以及对分离的深深焦虑。这种焦虑不仅仅存在于母婴分离的情境中,还贯穿人们进入社会化后对模仿者的依赖与分离焦虑。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渴望重要的人对我们的关注和认可。如果我们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我们的内心可能会埋下自卑的种子,产生强烈的渴望被重视的感觉。对于孩子来说,“不”这个字,是他们寻求关注的一种方式,他们希望被重视,被承认与别的孩子一样优秀。
从小,我们就开始依赖重要的人的夸奖,依赖他们对我们的评价,希望他们告诉我们“你是好的”,“你是重要的”。我们不喜欢听到他们对我们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这是教育者出于爱护孩子的操控行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固执、任性等情绪背后,都是对理解和认同的渴望,潜意识里是对重要他人认可的寻求。
害怕说“不”的心理实质,其实是害怕被否认、被排斥。这是一种内心的依赖,害怕他人的不认同和不被接纳的分离焦虑。为了避免被否定,我们常常选择用“有求必应”的讨好行为来寻求被重视、被接纳的感觉。
在我们的过去经历和人际环境中,一定存在过多的“不许你”。在这种氛围下,我们的思想被束缚,难以发挥自主性和创造力。我们的行为无形中受到一种力量的控制,总是听到和遭受“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会…”的指令。为了迎合这些指令,避免惩罚,我们对“不”变得高度敏感,不得不服从权威,但又厌恶和敌视这种“不许你”的命令。这是我们受到文化禁忌影响,害怕被拒绝的原始创伤。
“不”,象征着无或没有。“不许你…”的教育模式是对人的根本否定,是自我压抑的成长环境。不会拒绝的人,虽然表面想拒绝,但潜意识里仇视拒绝。因为“不允许”带给人的是被囚禁的压抑与痛苦。为了远离这种痛苦,他们本能地反感被拒绝,自然也就拒绝自己使用拒绝。
对于那些不会拒绝的人来说,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自如地拒绝别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学会拒绝自己。这需要解决一个心理悖论,即个体对“拒绝”既向往又仇视的矛盾心理。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放下对他人评价的依赖,克服害怕他人不接纳的分离焦虑。可以从日常小事做起,比如拒绝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讲究和某些不必要的自我约束。
学会允许自己。怕说“不”的人往往是接受了自己和别人太多的约束。要想自如地说“不”,就需要放下这些约束,对自己多一些“允许”甚至“放纵”,比如允许自己“坏”一点,敢于表达反对意见,不怕乱一点,允许自己偶尔失约、发火等。
掌握说“不”的技巧也是关键。我们需要学会用更柔和、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拒绝,避免直接冲突,同时保持自己的底线和原则。通过适当的技巧和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避免伤害他人的感情。在说“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平衡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期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保护自己又尊重他人。学会拒绝的艺术与认同自我之力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时常面临诸多选择和决定。有时,拒绝并不是坏事,而是对自己的肯定和尊重。当我们谈论如何拒绝他人时,同样也需要学会如何委婉、温和、巧妙或直接地表达我们的立场。
委婉地拒绝是一种智慧。我们可以说:“如果我有时间的话,一定会尽力而为。”这样的回答既表达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又避免了直接冲突。温和地拒绝同样重要:“不好意思,这次可能不太行。”这样的语气能够缓和对方的期待,同时传达出自己的无奈和遗憾。巧妙地拒绝则需要更多的机智和应变力:“我也正愁着呢,不过我可以帮你问问我的朋友,看看他们是否有办法。”这样的回答既摆脱了直接拒绝的压力,又能帮助对方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案。直接地拒绝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必要的:“真的不行,我没有时间或能力去完成。”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是对双方关系的尊重。
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认同自己的不会拒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没有人能够面面俱到。接受自己的不足,不勉强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这是对自己的宽容和疼爱。当我们敢于接受自己的不会拒绝时,我们会发现这样做有很多好处。比如满足我们潜意识的心理需求,避免焦虑和恐惧;还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感激。当我们勇敢地拒绝别人时,那些我们帮助过的人,往往也会乐于帮助我们,因为他们知道我们是出于真诚和实际情况的考虑。
要克服被拒绝敏感的心理困扰,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改善和培养个性做起。被拒绝敏感往往源于一个人缺乏自主性、自我概念弱、自卑等个性因素。只有培养开放、自信、坚定的个性,才能真正解放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自如地拒绝和提出要求。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和人际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