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科 >>

谈谈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骨科 2025-06-28 08:53骨科疾病www.xiang120.com

中医理论认为乙型肝炎的病因有两方面,即外因和内因。外因主要为疫毒侵袭,内因则是生活饮食习惯及个人情志因素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这种失调不仅影响肝胆,还涉及脾胃肾等脏腑。具体病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湿热之邪:湿热蕴结,困阻脾胃,导致运化失常;若湿热熏蒸肝胆,则胆汁外泄,导致黄疸。黄疸的轻重随湿热的消长而变化。

2. 疫疠之气:古代医学家已认识到疫毒致病的特点,并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明代医学家吴又可提出的“戾气学说”对现代理解某些慢性肝炎的临床特征仍具有启示作用。

3. 饮食不节或嗜酒过度:这些行为会损伤脾胃,导致湿浊内生,郁而化热,进一步影响肝胆功能,甚至导致黄疸。

4. 劳逸失当:肝脏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过度疲劳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是肝炎迁延不愈或复发的诱因之一。

5. 情志因素:人的精神活动和肝的关系密切。不良情绪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出现烦躁易怒、两胁胀痛等症状。

6. 瘀血:瘀血既是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它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表现为面色黧黑、肝脾肿大等症状。

这些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会引起邪正相争。斗争的消长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表现和预后转归。有时表现为实证,有时为虚证,也可能为虚实夹杂之证。疾病的进展可能是活动性的,也可能是迁延缠绵的,甚至可能逐渐好转乃至痊愈。整体上,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复杂,涉及多个脏腑功能失调,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治疗和调理。不论何种致病因素,其引发的病理机制可归结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脾胃失调、肝肾阴虚以及脾肾阳虚等内在变化,同时常常伴随着气滞、血瘀、湿困、痰阻及食积等现象。特别是在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程中,除了常见的湿热征象,肾精亏损的症状也频繁出现。

患者可能表现出体虚乏力、精神萎靡、眩晕耳鸣以及腰膝酸软等症状。这种现象的成因可能与疾病的长期性,即“久病及肾”有关。在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时间病程中,湿热缠绵不去,患者携带病毒的时间持久,必然会暗中消耗肾精。按照中医理论,“五脏之真,惟肾为根”,“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导致HBV的持续感染。而在祖国医学中,免疫功能低下被视为正气不足的表现,其中肾精、肾气则是正气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许多因肾虚而导致疾病的患者的免疫水平都较低,而补肾药物则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补益肾精肾气能提升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有助于改善病情。这一点已被长期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所证实。

深入这一病理机制,我们可以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程复杂多变,其病理改变涉及到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在治疗过程中,除了针对湿热的常规疗法,还需重视肾精的补益,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种综合治疗的理念,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