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 创新型艾滋粘膜疫苗
创新型艾滋病疫苗研发:中美科研团队携手的新篇章
今年九月,美国和泰国研究团队共同宣布了一项令人振奋的消息:一种新型联合疫苗成功将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降低了31.2%。这一突破,虽尚处于研究阶段,却为人类抗击艾滋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而在东方的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张林琦教授及其团队正深入钻研一种创新型艾滋病粘膜疫苗。他们与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及香港大学的顶尖科学家们紧密合作,共同疫苗研发的奥秘。这支团队的组合被形象地称为真正的“金三角”。
这个“金三角”的成员在美国相识多年,他们选择回到祖国,投身生物医药研究的热潮。在由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资助的创新型艾滋病粘膜疫苗研发项目中,他们紧密合作,共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成果在最近的2009世界艾滋病疫苗大会上得到了展示和关注。
陈凌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提到:“面对艾滋病这个世界性的难题,需要大团队甚至跨国的团队合作。我们的经验各有不同,但能够优势互补。”他们不仅在实验室里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还深入我国云南、新疆、河南、广西等疫情严重的地区进行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张林琦教授表示,他们深受默克疫苗失败的启示,认识到单纯以诱导T细胞反应的疫苗策略不足以对抗艾滋病病毒的性传播和降低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水平。他们致力于研发创新型艾滋病粘膜疫苗,这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这种疫苗通过靶向粘膜免疫策略诱导体内高效的抗艾滋病病毒粘膜免疫反应。他们发现通过联合使用改良型痘苗病毒天坛株粘膜载体疫苗和5型腺病毒载体疫苗可以有效地控制甚至是完全预防高致病性SIVmac239病毒对恒河猴的粘膜途径感染。这一发现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国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已经开始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主要是通过粘膜途径感染(性接触)。他们已经在恒河猴身上评估了这种疫苗的效果,并发现它诱发了高水平的细胞免疫应答。更为重要的是,联合使用两种异源病毒载体疫苗的免疫应答有效地控制了高致病性SIVmac239病毒对恒河猴的直肠粘膜途径的感染或降低了病毒在体内的复制。这一研究成果为人类预防艾滋病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他们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为人类带来更加有效的疫苗。随着不断的研发和优化,他们期望在2011年能够如愿以偿,为全球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