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首推强效低耐药抗病***物用于慢性乙肝
全球瞩目的焦点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加强医疗保障力度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北京盛大发布了《患者的预防、护理和治疗指南》。这份集结全球智慧的指南,汇聚了来自全球十八个不同国家的二十一位顶尖专家,对乙肝抗病毒治疗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份全新的指南详细阐述了适用人群、一、二线抗病毒治疗推荐药物、治疗时长以及病情监测等关键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指南在抗病毒治疗策略上态度明确,不推荐使用干扰素类药物,而是坚定地推荐强效低耐药的核苷类抗病毒治疗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先生,针对这一指南的发布,发出了强烈的呼吁。他强调,应进一步加大对这些关键药物的医疗保障力度,确保广大乙肝患者能够从中受益,有效预防可能出现的严重病情。
在本次指南中,特别首推和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药物。对于为何不推荐干扰素用于慢性乙肝治疗,世卫组织的专家给出了清晰的解释。干扰素虽然有其特定的适用人群,但其局限性极大,对于特定患者群体并不适用。干扰素的给药方式复杂,需要通过注射给药,使用不便,耐受性差,且需要长期监测。这在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的中、低收入国家,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考虑到耐药的严重后果,WHO指南明确提出了不推荐使用低耐药屏障的核苷酸类似物的观点。在过去的实际治疗中,某些核苷酸类药物的耐药率高达七成以上。而我国首个强效低耐药药物恩替卡韦已经在乙肝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规模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在四年的现实生活中,其病毒抑制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核苷类似物治疗,且没有出现病毒耐药现象。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大量乙肝患者的挑战,特别是在中低收入的内地和贫困地区。数据显示,我国逾八成的乙肝患者仍在接受低效高耐药的药物治疗。日本、韩国、美国以及欧洲等地的乙肝患者则多数使用强效低耐药的药物治疗。尽管我国已经将部分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纳入医保目录,但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的患者来说,长期支付强效低耐药抗病毒治疗药物仍然是一项艰巨的挑战。WHO的专家呼吁我国医保部门应更加重视首选强效低耐药药物的重要性,通过集体采购等手段降低药价,加强农村贫困乙肝人群的医疗保障。
我国肝病专家指出,WHO乙型肝炎指南的出台不仅对临床专家产生影响,还将对国家乙型肝炎卫生政策的制定者产生深远影响。这份指南强调了优先考虑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全球约有2.4亿的慢性乙肝感染者,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低、中收入国家。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并发症肝硬化和肝癌每年导致约65万例死亡。在我国,约有700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已经发展到肝硬化阶段。加强医疗保障力度、推广强效低耐药的抗病物刻不容缓。湘120健康网专稿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南强调,针对肝硬化等肝病晚期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应列为重中之重。鉴于肝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和高风险状况,应尽早启动治疗以稳定病情。一项历时六年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振奋人心的数据,证明使用强效低耐药的抗病物恩替卡韦片效果显著。
根据这项研究,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乙肝病毒不可测的比例达到了百分之百。更令人欣喜的是,96%的患者肝脏炎症得到了明显好转,88%的患者肝纤维化显著减轻。对于所有肝硬化患者而言,肝纤维化状况也有所改善。这些成果不仅意味着患者病情的缓解,更预示着他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生存期的延长。
WHO指南进一步建议,所有肝硬化患者应接受终身抗病毒治疗。因为一旦复发,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急性肝损伤,后果不堪设想。虽然部分患者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可以停药,但这需要在长期监测各项指标后才能做出决定,并且后续仍需定期监测。考虑到在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实际操作中对患者进行严密的乙肝病毒DNA监测或血清监测存在难度,指南认为多数患者必须接受长期抗病毒治疗。
这一指南的推出,无疑为肝硬化等肝病晚期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来说,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再明确不过。让我们期待这一治疗方法能在更多患者中发挥作用,为他们带来生命的曙光。
(注:***为湘120健康网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媒体合作请联系湖南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