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说“坏话” 不伤人还减压
“说坏话”也是一种攻击行为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称述他人的显然构成一种攻击行为。当我们提及攻击行为时,人们往往会立刻联想到肢体上的暴力,运用语言中的“说坏话”同样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攻击形式。事实上,比起肢体暴力,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这种语言性的攻击方式。每一种生物,无论是为了自我防卫,还是出于种群内的竞争和斗争,都天生具备攻击的本能。但人类生活于近代社会,暴力攻击显然不符合社会规范,因此并不被允许。
在日常工作中,例如面对顶头上司的权威施压,若选择暴力回应,则理亏的是施暴者。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邻里间频繁使用暴力来解决争端,那么生活将无法进行。
攻击对方的方式之一是通过直接的言语表达。这可以表现为当面指责对方“愚蠢”、“笨”,或直接表达不满:“你这样做错了!”“我很生气!”这是一种直接的语言攻击形式。有教养的人往往会避免这种直白的口头冲突。
另一种方式是在背后说“坏话”。比如,当部下受到上司的训斥后,尽管应该直接反驳,但出于对上司可能的报复的担忧,他们失去了直接回应的勇气。他们可能会选择向第三者倾诉,以此发泄内心的不满。这种方式在很多场合都明显包含了对心理不满的发泄。
说坏话可能是为了消除内心的积怨。尽管说出来的话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或局面,但心中的郁结至少会因痛快地发泄而有所好转。背后说人坏话的行为可能会给人带来某种标签效应,比如被人视为“上司的对头”。
对于有些人来说,仅仅在背后发泄心理不满并不能解决问题,他们必须寻找机会直接反驳对方或试图击败对方。这就成为了一种具有明确目的的攻击行为。例如,故意散播恶意的流言蜚语,或在特定圈子内传播对方的虚假信息,损害其社会名誉等。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说坏话后会感到心情舒畅呢?当内心充满强烈的负面情绪而无法直接向对方表达时,人们会采取某些策略来处理这种不满。一种策略是将不满深埋心底,不去意识到它的存在。另一种策略是对除当事人之外的人或事物进行发泄。比如,受到上司的训斥后,可能会找个垃圾桶踢一脚或者去酒店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倾诉。根据心理学家的理论,人们一旦陷入欲望不满就会采取攻击行为来发散心里的不满。无论是肢体暴力还是背后说坏话,心理积蓄的不满必须得到发泄,否则将会导致心理的不健康甚至引发疾病。与不会反击的垃圾桶相比,向第三者倾诉更能得到理解和支持,从而让人感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和释放。这种倾诉行为能让潜意识中的不满得到释放,从而让人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舒畅感。这也是“精神发泄”的一个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