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术后并发症--胆汁反流性胃炎

皮肤病 2025-06-28 05:11皮肤病种类www.xiang120.com

胃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

概述:

在胃切除术后,由于失去了幽门的功能,可能会导致胆汁反流,进而引发残胃炎。这种反流液呈碱性,因此也被称为胃切除后碱性反流性胃炎。长期观察发现,胃切除术后慢性浅表性或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极高,其中大部分可能与胆汁反流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胃切除手术,如毕氏Ⅱ式术后的发病率高于毕氏Ⅰ式。本症的病因主要有二:一是胃窦切除后,失去了胃泌素对壁细胞的刺激,导致残胃萎缩;二是胆汁反流,胆酸会破坏胃粘膜屏障,使氢离子回渗,造成粘膜炎症。

症状与体征:

1. 此症状多于胃切除术后2年发生。

2. 患者会感到上腹部持续性烧灼痛或胸骨后灼痛,进食后症状加剧,服用制酸药无法缓解。

3. 恶心、呕吐是常见症状,呕吐物中常含有胆汁。呕吐多在夜间发生,呈非喷射状,呕吐后症状不会缓解。随着时间推移,呕吐症状可能会减轻。

4.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贫血、腹泻等症状。

诊断依据:

1. 患者有胃切除病史。

2. 出现上腹或胸骨后烧灼痛,进食后加重,制酸药无效。

3. 有胆汁性呕吐。

4. 后期可能出现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症状。

5. 内镜检查可见胆汁反流入残胃,残胃粘膜黄染,组织活检可见胃粘膜炎细胞浸润或萎缩性改变。

治疗原则:

1. 饮食调节:患者需要注意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2. 促进胃排空、防止胆汁反流:使用相关药物帮助残胃快速排空,并阻止胆汁反流。

3. 中和胆汁及对症处理:通过药物中和反流入胃的胆汁,缓解对胃粘膜的损害。

4. 必要时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疗效评价:

1.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能正常饮食,内镜显示残胃粘膜恢复正常。

2. 好转:症状减轻或基本消失,饮食基本恢复正常,但残胃粘膜仍有不同程度的炎症。

3. 未愈:症状无改善,内镜提示残胃炎无变化。

小编提示:

本症是由于胃切除术后失去幽门功能而导致胆汁反流入残胃形成的残胃炎。在手术前应充分考虑并发本病的可能性,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指征。对于已形成的胃炎,重点是设法阻止胆汁反流。目前的药物主要作用是吸附或中和胆汁,减少胆汁对粘膜的损害,并促进残胃排空。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促进胃肠排空的药物已经历了第一代胃肠动力药如胃复安,发展到第三代有西沙必利等全消化道动力药物。本症以药物治疗为主,对于严重病例,可以考虑采用Roux-en-y胃空肠吻合术以阻止碱性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但此手术尚未被广泛接受作为预防措施。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