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四时五类”服胃药
慢性胃病与四时五类的微妙关系
我们时常遇到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疾病,其主要症状如“痛、胀、呃”等,其实都是人体阳气虚弱的体现。当胃脘出现冷痛,得食痛减,遇冷加重,伴随饮食减少、呃逆、反酸以及大便时干时稀,我们称之为慢性胃病。这类病症往往反复发作,历史超过两年,且发作与季节变化紧密相连,秋冬季节尤为严重。
在治疗慢性胃病的过程中,我们引入了“四时五类”的概念。“四时”指的是餐前、餐中、餐后以及餐间(即两顿餐之间)的服药时间,而“五类”则涵盖了抗酸药、抑酸药、抗幽门螺杆菌药、胃黏膜保护药以及促胃动力药这五种类型的胃药。
对于抗酸药如氢氧化铝、碳酸钙、氧化镁等,应在餐后或临睡前服用,以中和过多的胃酸,缓解胃痛。这类药物需胃内较空时才能充分发挥抗酸作用,因此餐后及临睡前是最佳服用时间。但因其作用时间短、副作用较多,现在临床应用较少。
抑酸药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则作用时间长、副作用少、疗效明显,是治疗胃病的主要药物。其中奥美拉唑类药物的吸收易受胃内食物干扰,因此应在餐前空腹状态下服用,其他药物则餐前餐后均可。
抗幽门螺杆菌药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或胶体铋(丽珠得乐等),多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服用这类药物时,需根据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来决定服药时间。例如甲硝唑等应在餐后服用,以避免胃肠刺激症状;而阿莫西林不受食物影响,服用时间无限制。相应地,一同服用的胃药也要遵循这个规律。
胃黏膜保护药如思密达、硫糖铝等,最佳服用时间是在两餐之间。因为胃里有食物会降低药物浓度,减弱药效;而食物能减慢胃排空药物的速度,延长药物与胃黏膜的接触时间。
促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吗丁啉)等,能增强胃肠道蠕动,对反酸、嗳气和胃胀有较好的疗效。通常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这样当进食时,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能恰好达到高峰,从而发挥最佳药效。
对于慢性胃病患者,除了正确服药外,还需注意生活规律、保持情绪稳定、注意饮食调理。一些健胃的食物如猪肚、鸡肾、羊肉等与银耳、陈皮、胡椒、土茯苓、扁豆等药材搭配,可产生驱寒暖胃的效果。适量吃粗粮和多纤维的食物也有利于健胃。让我们在与治疗慢性胃病的道路上,更加明智、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