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
心理障碍是一种被认为是不健康或变态的心理功能状态,常称之为心理病理或心理障碍。这种状态包括情绪、行为或思维过程的扰乱,会引发个体的痛苦或阻碍个体达成重要目标。
一、引发或促成心理因素
心理障碍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脑内结构异常、生化过程和基因影响都可能是引发心理障碍的原因。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动力学模型强调心理或社会学因素在心理病理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在早期童年时期,个体的正常行为和不正常行为都被塑造。行为通常被潜意识中的驱力和愿望所驱动,心理病理症状的根源可能源于无意识的冲突和观念。这些精神冲突大部分是由于本我追求快乐的冲动与超我强加给个体的社会限制之间的斗争。个体可能会使用防御机制来逃避由于动机冲突引起的痛苦和焦虑。如果防御机制被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现实扭曲或个人失败的行为。
行为主义模型认为,无论是健康的行为还是变态的行为,都是通过学习和强化获得的。心理障碍的症状出现是因为个体学会了自我挫败的或无效的行为方式。
认知模型强调人们如何感知或思考自己以及他们与周围人的关系。心理问题可能源于对现实情境的歪曲感知、错误推理和不良的问题解决策略。
二、心理障碍的分类
心理障碍可分为神经症性障碍和精神症性障碍两大类。神经症性障碍是相对较为普通的心理问题,个体没有脑异常的迹象,没有广泛的非理性思维,但会体验到主观的痛苦或自我挫败的模式。而精神症性障碍在性质和严重程度上有别于神经症,行为显著偏离社会规范,伴有的理性思维和情感过程的混乱。
三、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
心理障碍的类型繁多,包括与物质滥用有关的障碍、躯体障碍、性障碍、通常在婴儿、儿童或少年期诊断的障碍、饮食障碍等。其中,焦虑障碍是常见的一种,包括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恐怖症、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广泛性焦虑症的患者会长时间感到焦虑或担心,肌肉紧张、容易疲倦、坐立不安、思想难以集中,易激惹或存在睡眠障碍。惊恐障碍的患者则会体验到无预期的严重惊恐发作,伴随自主神经系统的高兴奋性、眩晕、头昏或窒息感。恐怖症的患者则会持续、非理性地害怕某一特定物体、活动或情境。在社交场合,患者可能会预先感到一种持久的、非理性的恐惧,这通常涉及自我预言的效应。
心理障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形成涉及多种因素。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心理障碍,为个体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一种源于痛苦经历的焦虑障碍
当我们深入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时,我们触及的是一种深深的情感痛苦。这是一种焦虑障碍,其显著特征在于通过回忆、梦境、幻觉或闪回不断重现创伤事件,令人痛苦不堪。这种持续的体验仿佛将人们困在无法逃脱的循环中,经历着无尽的恐惧和痛苦。
关于焦虑障碍的产生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人类天生就对那些与严重危险源头相关的事物保持警惕,这是一种自然的防御机制。脑内神经递质GABA的水平降低时,焦虑的感受便随之而来。当我们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焦虑障碍的症状可能源自潜在的精神冲突或恐惧,这些可能是无意识中的冲突和愿望造成的。行为主义学派则强调焦虑障碍的症状是如何被强化或条件化的。认知学派则更多地关注个体对危险评估的扭曲认知,或是焦虑敏感性等因素。
当我们谈论心境障碍时,我们触及的是情绪层面的障碍,如严重的抑郁或是抑郁与躁狂交替出现的情况。双相障碍的特征是严重抑郁与躁狂阶段的交替出现。而关于心境障碍的原因,生物学派认为与脑中化学信使的水平有关;心理动力学则强调无意识冲突和童年早期的情绪在抑郁形成中的作用;行为学派则关注生活变更后的强化和惩罚因素;认知学派则关注负性认知定势和解释风格等因素。还有一些理论关注抑郁的性别差异和个体对失败的归因方式等因素。这些不同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精神疾病的烙印。这个烙印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痕迹,更是一种对个人态度的负面反映,使人感到自己不被接受和理解。当人们被贴上“精神疾病”的标签时,他们的交流方式会发生变化,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接纳来打破这种隔阂。在面对这些心理障碍时,我们需要更多的同情和支持,以帮助那些经历这些困扰的人们找到解脱和恢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