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激励注入快乐基因
幸福的奥秘以及现代人常常缺失的快乐,一直是心理学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今天,让我们跟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的脚步,走进一个洋溢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散发春天活力的心灵世界,与传统心理学截然不同的积极心理学。
了解赛利格曼的理论后,我们将会超越消极心态,如不快、狭隘、愤怒、嫉妒、恐惧和焦虑等,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虽然现代人在面临挑战、竞争失败时会产生消极心态,但这并非唯一的应对方式。比如面对竞争失败的结果,一些人沉浸于自责和无助感中,而另一些人则选择宽恕和接纳失败作为成长的机会。抑郁症是现代社会对幸福的隐形杀手,它让人们在精神上枯萎。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自杀者都伴随着抑郁情绪,而年轻一代中抑郁的人数正在增加。这是一个四处传播的现代瘟疫,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和解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社会各阶层的贫富差距扩大和利益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逐渐凸显。人们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消极心理,如弱势群体抱怨生活不公,富人则过于自负而忽视对社会的回报。这种超越简单竞争的幸福观对社会各阶层人的心灵都具有损害作用。竞争不应该是生活的终极目标,而是幸福生活的手段。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幸福的本质,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快乐的三大法宝是宽恕的心、顺其自然和感激生活。拥有宽恕之心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快乐。他们追求个人成长和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不计较他人的得失,而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顺其自然是一种生活智慧。人类并不擅长预测快乐,快乐是源于我们做了快乐的事情,而不是追求快乐的结果。当我们全身心投入某项活动,忘记时间、忘记忧愁时,生活满足感就会涌现。感激生活的心情也与生活满足有很大关系。表达感激能够将成年人的快乐扩大化。感激自己拥有的健康、自由和未来,感激他人给予我们的一切。
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实验也从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实验表明,人们对冰淇淋和杯子的价值判断并非只取决于其物质价值,更受到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的影响。这个实验提醒我们,金钱与幸福并非必然关联,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其他元素,如人际关系、健康和个人成长等,这些都是构成真正幸福的重要因素。
通过了解积极心理学,我们可以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让我们以宽恕的心、顺其自然的态度和感激的心情去面对生活,超越消极心态,拥抱真正的幸福和满足。66美元买8盎司的冰淇淋,这一消费行为背后,展现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正如卡尼曼等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人们在作决策时,并不总是依据物品的真正价值去计算,而是依赖于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做判断。对于冰淇淋的重量,人们的直观感受往往超越了其实际价值,商家便巧妙地利用这一心理,创造出“看上去很美”的效果,吸引消费者。
卡尼曼教授的理论进一步揭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钱并不只是简单的交换媒介,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认知。同样是100元,无论是工资所得还是意外之财,对于消费来说理应无差别。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们会舍不得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而对意外之财却可能随意挥霍。这说明人们在金钱面前是非理性的,为金钱建立了不同的心理账户。
再来看一个例子,当你准备听一场200元的音乐会时,丢失了价值相等的电话卡或音乐会票,人们的反应截然不同。丢失电话卡的人仍会选择去听音乐会,因为电话卡和音乐会票被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丢电话卡不影响音乐会账户的预算。而丢失了音乐会票再需购票时,人们往往觉得已损失了原本的价值,再加上要再次支付的费用,使得总成本翻倍,因此可能选择不去听。
金钱只是数字的物理符号,我们的目标是追求生活的幸福,而非更多的金钱。财富只是能够带来幸福的众多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的人均GDP虽然翻了几番,但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未显著提高,压力反而增大。这是因为,人们的幸福感取决于许多与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我们应该明白,资源的有限性和机会的不平等性决定了财富不可能被每个人所拥有,但幸福感受却是每个人都能体验和珍视的宝藏。
在这个社会里,不要只顾着追求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幸福感的增加。珍惜你的幸福感受,因为它才是你真正的宝藏,是你可以触手可及的幸福之源。如奚教授所言,我们最终的追求应是生活的幸福,而非仅仅的财富累积。(实习编辑:张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