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依照孩子的生理性别养育
现今社会,父母在孕育新生命时,面临着养育男孩或女孩的单一选择。尽管这种选择难以预测,时常出现与期望相悖的情况,但父母的心愿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
这种“性别愿望”,如同无形的桎梏,使孩子们对自身的性别观念产生困惑。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关于“性”的疑惑与迷茫将不断涌现,甚至可能导致他们对自身性别特征的怀疑与渴望转变。
每个人的心理性别应与生物学性别相吻合。父母的期望与心愿,若偏离了孩子的生物学性别,便可能改变孩子的心理性别,影响他们对自身性别的认同。父母应以孩子的生物学性别为基础,进行养育与教育,让孩子从小明确自己的性别角色,以符合其性别的特征在人群中自信地生活。
许多父母在孩子的性别教育上存在误区。他们对孩子性别的理解仅限于肤浅的概念,如认为女孩应胆小、温顺,男孩则应淘气、好动。这种片面的认知导致父母在养育孩子时,过于刻板地按照这些特征来“因材施教”。但男孩与女孩的特点远不止于此,他们的性别差异在孩子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对于十岁以前的女孩,她们的骨骼、肌肉、神经发育较早,记忆力与阅读能力较强。她们天生不做作,发音准确,容易与母亲建立深厚的友情。而男孩则表现出空间辨别能力强、多动症比例高、容易有精神压力等特点。他们在模仿成人言行方面更为出色,喜欢参与大型项目并表现出内心的诚实。他们也容易感到孤独和恐惧,对性别角色有着明确的认同,且可能因流露情感而感到压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孩子性别问题上的态度必须谨慎。父母应避免说出类似“若你是另一性别就好了”或“我们原本想要另一性别孩子”等话语。这些话语可能影响孩子的自我认同与自我价值观。父母应摒弃性别歧视的观念,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自由发展。让孩子明白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他们都是独特且珍贵的存在。
顺应孩子的性别去培养和教育他们,有助于孩子更健康、更出色地成长。父母应深入了解孩子的性别特点,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出现迷失。只有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并发展出独特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