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不拖延 关键在信心
曾经我有一个室友,总是坐在课堂的第一排,认真听讲,勤奋记笔记,从不遗漏任何知识点。到了考试时,他自信满满,而我们其他室友则熬夜啃书。结果却出乎意料,他的分数在我们四人中最低,每一门课都是如此。
在第二学期,他改变了策略。他不再像之前那样坚持每一节课都坐到前排。相反,他开始选择考前突击重点。令人惊讶的是,这次他轻松取得了我们宿舍的最高分。
我也曾试图保持一种平稳的学习节奏,既不过度懈怠也不过度突击。理论告诉我,这样做比临时抱佛脚更好。现实无数次打破了这一理念。很多时候,“临时抱佛脚”的效率竟然比平时用功还要高得多。
我逐渐发现,当我将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做,效率往往会出奇地高。而提前准备的话,进展却像蜗牛爬行一样缓慢。而且,从结果来看,最后一刻才开始做的事情,质量未必比一开始就着手的差,甚至可能更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是否应该摒弃“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的观念呢?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事实确实如此。我们都被“拖延症”这个词误导了。
在“拖延症”这个词出现之前,我从未意识到自己患有“拖延症”。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概念时,我深感被击中了。我和描述的情景一模一样,仿佛被召唤一般。
但后来我发现,我并没有真正的“拖延症”。虽然每次都是在觉得自己来不及的时候才动手,但我总能精准地把握时间完成。那个“再不动手就来不及”的时间点是真实存在的。只有借助“看不见的手”的力量,我们才能找到它。这个“看不见的手”,在经济学中是“市场”,在时间管理学上就是“拖延”。只要对自己有清醒的了解,你就能感受到这个时间点,然后迅速行动,将问题迎刃而解。
如果你不是等到最后一刻才行动,你就无法体会到在火车开动前一秒钟跳上车的快感。每一次都能如此精准地把握时机,你会对自己、对问题、对时间、对节奏有全新的认识。
看看庞统同学吧,他处理堆积如山的公文案牍,一个上午就能完成,中间连上厕所都无需顾及。这种自信与潇洒源于他对自身和问题的清醒认识,因此根本无需惧怕“拖延”。
你为什么会惧怕“拖延”呢?为什么担心无法在一刻前完成工作呢?因为你对工作效率和所面临的问题缺乏足够的理解,因此对自己缺乏信心。你在这之间徘徊、犹豫不决、心生畏惧。其实真正让你陷入困境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这种担忧的情绪。即使现在不去做你也无法将其抛诸脑后。
当一件事情特别紧急时你会毫不犹豫地立刻去做;当你特别喜欢做某件事时你也会毫不犹豫地开始行动。你之所以选择拖延是因为你的潜意识告诉你:这件事我并不喜欢或者这件事其实并没有那么急迫这意味着这件事不值得去做是被勉强去做的。一件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在这个充满无奈的世界中选择拖延是身体发出的信号。
理性和逻辑有时候会欺骗你它们会说服你去做不值得做的事情并试图让你相信这些事情是值得做的。而你的身体和直觉则永远忠实于你自己它们知道你的喜好厌恶。
大律师韦伯斯特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能够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绝对不去做。这一原则帮助他走向了辉煌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