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警惕功能性胃病
您或许有时会遭遇腹胀、腹泻、便秘等消化不适的困扰,在多次接受胃镜、肠镜等高科技辅助检查的洗礼后,仍未能找到明确的病因。若这种情况反复出现,您可能患的就是消化系统的功能性疾病。对于这类疾病,我们提倡采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疗。
让我们以张大妈的经历为例。这位来自农村的五十多岁妇女,长期受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困扰,同时伴随腹胀,已经十年有余。她曾到多家医院求医,尝试过各种检查和治疗手段,包括三次肠镜和两次胃镜,但结果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虽然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花费不少,但病情却反反复复,这使她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情绪也愈发焦虑不安。实际上,张大妈所患的是典型的胃肠功能性疾病。针对这种症状,只要进行对症治疗,并辅以心理疏导,她的健康状况是可以得到恢复的。
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环境、饮食、遗传、情绪和精神因素等。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人们往往对此类疾病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只是针对表面症状进行治疗,如腹泻时止泻,便秘时强行通便。由于缺乏对症治疗,不仅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还容易引发焦虑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不仅要针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更要重视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综合治疗已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手段。
有些患者因为长期受消化系统不适困扰,心理上会产生压力和不安全感。例如,一些人总觉得自己吞咽有问题,但实际上经过检查吞咽功能完全正常。这可能是由于家庭中有过类似病例(如食道癌)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所致。通过心理疏导,可以帮助患者逐步走出心理阴影。还有一些患者常常嗳气,甚至因为听到别人谈论嗳气而自己的症状更加明显。尽管检查可能显示嗳气是由于贲门松弛等生理原因造成,但心理因素无疑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导致胃肠功能性疾病的发生。例如,一些患者在腹泻或便秘时随意使用止泻药或泻药,这样做可能会破坏胃肠消化系统功能并对身体造成伤害。腹泻其实是人体对病毒侵害的一种自然反应,有助于排除病毒。在情况不严重的情况下,根本无需服药。长期依赖止泻药反而可能引发肠易激综合征等问题。还有一些因长期便秘而大量服用泻药的患者,可能会导致肠道色素沉着形成“黑便病”。
对于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进行综合治疗。在积极治疗的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习惯,帮助患者走出疾病的阴影,重拾健康的生活。
(实习编辑:陈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