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也是富贵病 日常调理要小心
随着冬季的降临,许多人因为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却忽视了饮食调理,从而患上了慢性胃炎。这仿佛是一种“富贵病”,是胃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不健康抗议。
慢性胃炎的成因多种多样。不规律的饮食、长期食用粗糙食物、烈酒、浓茶、过热饮料、腌制食品等都可能损伤胃黏膜。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也可能引发炎症。中的有害物质会破坏胃黏膜屏障或影响血液循环,同样不可忽视。大量临床数据表明,某些特定因素尤其是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十二指肠内的液体反流进胃,也会对胃黏膜造成伤害。
面对慢性胃炎,最令人担忧的莫过于其是否可能癌变。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通常不会癌变,而萎缩性胃炎与胃癌之间虽有一定联系,但演变概率并未如人们想象的那么高。为了防止万一,患者必须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除了及时治疗,还要重视巩固和维持治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饮食定时定量等。
在饮食上,慢性胃炎患者应该多摄入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鸡、鱼等。多摄入富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叶酸的食物,如猕猴桃、柑橘、草莓、动物肝脏、绿色蔬菜等。针对个人情况,还可以适当补充补血食品或有色蔬菜。对于胃酸过少或过多的症状,患者应选择相应的食物进行调理。急性胃炎发作时,患者需禁食并卧床休息,严重者可饮用糖盐水来补充水分和钠盐。急性发作时,最好采用流质饮食,并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避免食用产气及油腻食品。腹痛剧烈时,应暂停饮水使胃肠充分休息。
慢性胃炎患者应注重日常调理和饮食调整,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避免油腻刺激食物,适量补充营养成分。只有在健康和饮食上做到全面照顾,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慢性胃炎。冬季胃病患者的饮食禁忌与季节因素关联
胃病,一个因不良饮食习惯而引发的常见疾病,其反复发作的特性让众多患者深受困扰。在寒冷的冬季,胃病更是频发,这是因为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减缓,加上食欲增加,胃黏膜容易受到损害。
专家指出,从冬季至次年的春季(即从11月至次年4月),是消化道溃疡的高发期。这一时期的发病者多以20至40岁的中青年为主。冷空气的刺激、腹部受凉都会导致胃部血管收缩,血供减少。而由于冬季的食欲旺盛,人们往往吃得更多,这无疑加重了胃黏膜的负担,溃疡因此容易发作。
消化道溃疡的症状包括疼痛、便血甚至呕吐等,严重时需住院治疗。虽然其治疗周期通常比慢性胃炎短,大约4-6个月就能康复,但为何有些人会反复发作呢?这其中有几个重要的原因。
许多患者在症状缓解或消失后就停止服药,没有完成足够的疗程。实际上,消化性溃疡的常规疗程需要4-6周时间,对于老年人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能更长,大约两个月左右。只有经过胃镜复查确认溃疡已愈合,才能停止治疗。不按疗程服药会导致溃疡慢性化,一旦受到刺激就会复发。
饮食不注意也是溃疡复发的重要原因。即使经过积极治疗,溃疡已经愈合,但如果患者仍然经常饮酒、喝咖啡或食用其他对胃有刺激的食物,溃疡仍会复发。
情绪紧张、爱动怒也与胃溃疡的复发密切相关。胃与情绪紧密相连,即使平时很注意饮食,但情绪波动大、经常与人争吵,溃疡就容易复发。过度劳累、熬夜、精神高度紧张都是溃疡复发的诱因。
作为胃病患者,在冬季需要特别注意饮食禁忌,避免刺激性食物,同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胃病的发作,保护胃黏膜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