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用什么治疗方法好
骨折,这一骨科常见疾病,其治疗过程并非简单的涂抹药物那么简单。实际上,复位、固定、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三大核心原则,其中复位尤为重要。复位指的是将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这一过程包括临床复位和解剖复位两种类型。当两骨折端在复位后,对位情况虽不完美,但对线基本良好,且在愈合后肢体功能正常,这被称为功能复位。
针对骨折的复位,存在多种方法,包括手法复位、手术复位和持续牵引复位。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适用情况和特点。
手法复位广泛应用于四肢闭合性骨折的治疗。其优势在于损伤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操作简便,无需复杂的设备。在复位过程中,首先会对局部进行以消除患者的痛感。随后,助手会握住骨折的近端,而医生则握住远端,进行对抗牵引。几分钟后,当肌肉因疲劳而松弛时,即可进行复位。根据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采用反折、回旋、端提、按正、分骨、板正等手法。
而对于手术复位,又被称为切开复位,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实现解剖复位。这一方法也增加了局部损伤,不利于骨折的愈合,并存在潜在感染的风险。它主要适用于开放性骨折、关节内骨折、骨折不愈合以及合并血管和神经损伤的情况,还有手法复位失败的骨折。
持续牵引复位既能达到复位的效果,又具有外固定的作用。牵引分为皮肤牵引和骨牵引两种。皮肤牵引利用胶布粘贴于骨折远段的皮肤上,简单方便,但缺点是对于胶布过敏者可能会出现水疮。骨牵引则利用钢针贯穿于骨干内进行牵引,其最大优点是牵引力大。但这一方法要求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防腔感染。
骨折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复位方法。无论是手法复位、手术复位还是持续牵引复位,都需要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精细操作,以确保骨折能够顺利愈合,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