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骨质疏松 五宜五不宜
老年骨质疏松症:早防早治,守护骨骼健康
老年骨质疏松症,这一全身骨骼疾病,伴随着骨量减少、微观结构退化、骨强度下降和骨脆性增加,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遵循“五宜五不宜”的原则,为骨骼健康护航。
一、宜早不宜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骨量丢失的年龄段,女性为35岁,男性为40岁。骨质疏松的防治工作应尽早开始,越早越好。特别是7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此时再想通过治疗来延缓骨量丢失,难度加大。中年以后,我们应每年检查一次骨密度,了解自身的骨峰值,从而防患于未然。
二、宜动不宜静
长期运动是保护骨骼健康的关键。循序渐进的运动不仅可以减缓骨量丢失,还能提高骨盐含量,促进骨细胞的活性。60岁以上的老人,若每天坚持长跑,甚至可使骨龄年轻20年。运动是骨骼的“保鲜剂”,让我们动起来,保持骨骼活力。
三、宜补肾不宜伐肾
实验证明,补肾方药能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动,促进骨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补肾还能稳定和提高人的性激素水平。人到中年,应根据体质的阴阳偏颇,常服补肾之品,为骨骼健康加油。
四、宜健脾不宜损脾
在骨组织代谢过程中,适量的钙、磷及维生素D扮演着重要角色。胃肠道疾病引起的消化吸收不良,会影响钙及维生素D的吸收,导致骨质疏松症。对于老年人而言,肠黏膜对钙的吸收功能减低,也属脾虚之列。我们应注重健脾调脾,改善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
五、宜养血活血不宜破血耗血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常出现腰背疼痛、四肢放射痛、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宜养血活血以通之。运用当归、川芎、白芍、怀牛膝、鸡血藤等中药,有助于缓解症状,为骨骼健康保驾护航。
老年骨质疏松症需要我们早防早治,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守护骨骼健康。遵循“五宜五不宜”的原则,让我们共同为骨骼健康努力,享受美好生活。